现代解析
这首《寒拾赞》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洒脱不羁的修行者形象。
前两句"五台为床,峨嵋作枕"用中国两大佛教名山作比喻,把整个天地当作家具,展现主人公豪放不羁的胸怀。就像现代人说"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突出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
中间"眠似不眠,惺如不惺"用矛盾修辞法,描写修行者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禅定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正是禅宗追求的超然境界——既不完全脱离现实,又不被世俗束缚。
最后三句最有趣:当有人想叫醒这个修行者时,反而要挨三十下扫帚打。这里的"苕帚柄"是古代扫帚,用生活化的道具制造喜剧效果,暗示修行者不愿被世俗打扰的倔强性格,也暗含"当头棒喝"的禅机。
全诗通过夸张的想象和幽默的笔调,把一个看似懒散实则通透的修行者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作者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表达了最高深的禅理: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境;不必正襟危坐,洒脱自在才是真谛。这种把深刻哲理藏在生活细节中的写法,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释了惠
释了惠(一一九八~一二六二),蓬州蓬池(今四川仪陇南)人。年十九出家受具,初谒坏庵照于昭觉,后出三峡,由湖湘至江浙,谒浙翁琰、高原泉、无准范、石田董、妙峰善诸禅师。历住平江府定慧、温州雁山能仁、江州东林、庆元府天童景德、瑞岩山开善诸禅寺。理宗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五。有《西岩了惠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