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至日祀天圜丘有述四章

于穆天縡,鉴观惟赫。播物无私,佑于有德。高皇受命,膺符阐绎。

丕显太宗,廓图登绩。眷我皇考,九围是式。克享天心,立民之极。

洪惟景运,集于渺躬。南谐北燮,君兹万邦。夙夜敬止,恒惕于衷。

毋曰高高,听卑则聪。毋曰盱盱,视远斯通。罔敢逸豫,昭事必恭。

是月仲冬,维日长至。爰启泰坛,肃将禋祀。济济奉璋,群工在位。

牲玉既陈,籥舞乃备。对越有虔,百神攸暨。云旓扬扬,华皇晢晢。

乃辨云物,载观载书。乃占丰年,多黍多稌。南陆曜采,导我归舆。

芸香始生,景长以舒。初阳来复,相协厥居。垂象是则,奉若不渝。

现代解析

这首《长至日祀天圜丘有述四章》是明代皇帝冬至祭天时的颂诗,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段讲"为什么要祭天": 就像现代人尊重自然规律一样,古人认为上天主宰万物。诗中用"播物无私"形容天道公平,用"佑于有德"说明上天会保佑有德之君。从明太祖到当朝皇帝,都在强调一个逻辑:我们统治的合法性是上天授予的。

第二段展现"皇帝的责任心": 皇帝自称"渺躬"(渺小的我),表示虽然身居高位,但每天战战兢兢。用"毋曰高高"提醒自己不要高高在上,要倾听民间声音;"毋曰盱盱"告诫自己不要目光短浅。这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很像现代领导人的述职报告。

第三段描绘"祭祀现场": 在冬至这天(古人认为是一年阳气初生的日子),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在圆形祭坛(圜丘)举行仪式。现场有玉器、舞蹈、旗帜飘扬,就像一场庄严的国家级典礼。特别提到观察云彩、占卜丰收,体现古代"观天象知农事"的传统。

第四段写"仪式后的感悟": 冬至阳光开始变长,用"初阳来复"象征新的开始。最后"垂象是则"表示要以天象为准则,就像现代人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全诗把祭天仪式转化为治国理念的宣言,比单纯迷信更多了政治智慧。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把冰冷的政治仪式写出了温度,皇帝在至高权力中保持敬畏,在宏大场面里关注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虽然形式古老,但其中的执政理念至今仍有启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