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中的贪婪和虚伪现象,语言犀利直白,充满黑色幽默。
前两句"蹋破鸡头要作家,豚蹄不直谓污邪"用夸张的比喻:有人为了装体面,把鸡头踩烂充作家禽(暗示打肿脸充胖子),又把猪蹄说成是肮脏之物(虚伪的双重标准)。这两个日常生活中的荒谬场景,生动展现了某些人既要面子又虚伪的嘴脸。
后两句"火轮杀尽人间物,输乞淮南觳𧥆车"更尖锐:像火轮般残酷的剥削者榨干百姓财富后,还要假惺惺地装穷,向更富庶的淮南地区乞讨破车。这里用"火轮"比喻剥削者的凶残,"觳𧥆车"(破车)的意象凸显了剥削者贪得无厌的丑态。
全诗最妙的是用"鸡头""猪蹄"这些家常事物,与"火轮""乞讨"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在荒诞感中看清:表面装穷的剥削者,实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这种以小见大、寓庄于谐的写法,让讽刺既辛辣又耐人寻味。
张埴
张埴,字养直,号泸滨,吉水(今属江西)人。早游湖湘间,有诗名。理宗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赵葵为江东西安抚使,欲荐之,力辞不就。著有《情性集》,已佚。清光绪《吉水县志》卷三七有传。张埴诗,据《永乐大典》、《诗渊》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