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脩黄楼歌

澶渊决,彭城没,城上水头高丈八。
谁哉誓与城存亡,百万生灵命如发。
近闻再决古汴州,宵衣重起宣房忧。
预防岂合先下流,厌胜且复脩黄楼。
黄楼高,洪河缩,鼋鼍远避蛟龙伏。
误疑砥柱西极天,坐阅帆樯东走陆。
君不见桓山墓、戏马台,英雄富贵安在哉。
落日凄风野草白,瓣香独上黄楼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洪水灾害和人类抗争的故事,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开头用纪实手法描写洪水灾难:澶渊河决堤,彭城被淹,城墙上的水位高达一丈八(约6米)。面对灭顶之灾,有人誓死守护城池,因为百万百姓的生命危在旦夕。最近听说汴州古河道又决堤,让统治者夜不能寐("宵衣"指天没亮就起床办公),重新担忧起治水问题。

中间提出治水智慧:治水不能只堵下游("先下流"),更要建高楼防洪。"黄楼"建成后效果显著:洪水退去("洪河缩"),水怪远离(鼋鼍、蛟龙都是传说中的水怪),这座楼坚固得让人误以为是擎天柱,从此可以安心看船只来往。

结尾抒发人生感慨:用徐州历史遗迹(桓山墓是春秋宋国墓地,戏马台是项羽遗迹)作对比——再辉煌的功业都会消逝,只有治水惠民的事业值得纪念。最后画面定格在黄昏时分,诗人独自在黄楼上焚香祭奠,表达对治水英雄的敬意。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丈八""百万生灵"等具体数字强化灾难的紧迫感 2. "蛟龙伏""误疑砥柱"等比喻让治水工程显得神奇 3. 通过历史遗迹的对比,突出民生工程的价值 4. 结尾的黄昏独上高楼场景,留下悠长余韵

本质上是在说:比起英雄霸业,实实在在为百姓做防洪工程更有意义,这种利民之举会被长久铭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