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武冈州判张子之任

雉堞倚山乡,青娥立晓堂。
胥徒勤检点,蛮语细参详。
湘竹裁荆杖,藤花上牍床。
荒衢通野落,士女半夷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武冈州判张子赴任途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湘西边地的独特风貌。

前两句"雉堞倚山乡,青娥立晓堂"勾勒出一幅山城晨景:城墙依山而建,年轻女子站在晨光中的厅堂前。这里用"青娥"(少女)暗示当地民风淳朴,也暗示新官到任时百姓的观望态度。

中间四句描写张子的工作场景:他带领下属认真清点物资(胥徒勤检点),耐心学习当地方言(蛮语细参详)。用湘竹做手杖(湘竹裁荆杖),把藤花装饰在办公桌上(藤花上牍床),这些细节既体现入乡随俗的智慧,又暗含将自然野趣融入公务生活的雅致。

最后两句"荒衢通野落,士女半夷装"是全景式描写:简陋的街道通向村落,当地男女多穿着少数民族服饰。一个"半"字巧妙点出这里是汉夷杂居之地,而"夷装"与开头的"青娥"形成呼应,暗示虽然服饰不同,但百姓的淳朴本质相通。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官员赴任的公务场景,用采风般的笔触写出生活情趣。没有刻意强调教化边民的使命感,而是通过"学方言""用竹杖"等细节,展现了一种尊重地方特色的为官之道。藤花上办公桌这个意象尤其精妙,象征着严肃政务与自然野趣的和谐共存。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