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兰花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兰花的柔美与高洁。
上片(前四句)写兰花在自然环境中的姿态:
1. "叶长钏动"——兰叶修长,像女子手腕上的镯子轻轻摆动,突出兰叶的柔美灵动。
2. "数朵参差窥石缝"——几朵兰花高低错落地从石缝中探出头,像在好奇张望,赋予兰花拟人化的俏皮感。
3. "微雨吹檐"——细雨轻打屋檐,营造朦胧湿润的氛围。
4. "墨气花香共一帘"——作画的墨香与兰花的幽香交织在帘幕间,将视觉与嗅觉融为一体。
下片(后四句)转向对画作本身的赞美:
1. "同心并蒂"——以并蒂莲比喻画中兰花的亲密无间,暗含对友人夫妻情谊的祝福。
2. "小印鸳鸯红压尾"——画尾盖着鸳鸯图案的红色印章,既点明这是幅夫妻合作的作品,又增添喜庆色彩。
3. 末两句"秋水池台。不放纤尘上纸来"最为精妙:以秋日澄澈的池水比喻画作,称赞其纤尘不染的纯净感,既形容画技高超不落俗套,又暗喻画者品格如兰般高洁。
全词巧妙运用"以景喻画"的手法,将真实的兰花、作画的过程、成画的意境三层空间自然融合,通过微雨、墨香、红印等细节营造出文人雅趣。最后对"无尘"画境的赞叹,既是对友人艺术造诣的肯定,更是对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的推崇。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