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十咏·双龙洞

天鑱鬼凿匪人间,涌雪轰雷震地寒。
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双龙洞"的奇幻洞穴景观,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展现了洞穴的鬼斧神工。

开头两句"天鑱鬼凿匪人间,涌雪轰雷震地寒"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形容洞穴:像是被天神用凿子劈开(天鑱),又像被鬼斧神工雕琢(鬼凿),完全不像人间能有的景象。洞里可能有瀑布(涌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寒气逼人,连大地都在震动。

后两句"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点题解释洞名的由来:岩石上有两条像龙的纹路(形似),但诗人展开想象,说在洞穴更深处,应该还盘踞着真正的老龙(龙蟠)。这里的"须有"二字用得巧妙,既表达了猜测,又带着几分确信,让虚幻的想象显得真实可信。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现实景观与神话想象完美结合。诗人先如实描写洞穴奇观,再用"双龙"这个线索自然过渡到龙的神话传说,最后用"老龙蟠"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更神秘的地下世界,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让普通的岩石景观顿时有了神话色彩,显得气势磅礴又神秘莫测。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