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书生在繁华京城中的辛酸遭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社会的势利与知识分子的落魄。
开篇用"煌煌京洛城"展现京城的华丽气派,朱衣权贵们在宽阔街道上招摇过市。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骑着瘦驴、挂着诗稿的白发书生。"驴輚挂诗草"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让人一眼就看到寒酸书生带着全部家当来京城求发展的模样。
中间部分写书生遭遇的现实打击:他恭敬地递名片求见权贵,却被看门的小卒蔑视;十次求见十次被拒,最终在街头面容枯槁。这里"十上十不达"用重复的数字强调了他屡战屡败的窘境。
最后四句最扎心:书生终于明白要卑躬屈膝讨好权贵,却懊恼自己学拍马屁学得太晚。"罩眼一寸纱"既是写实(可能指书生落魄后视力衰退),更是隐喻——这层薄纱不仅遮住了他的眼睛,更遮蔽了他的人生希望,让他在迷茫中耗尽青春。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通过老书生在京城"求职"的经历,揭露了封建社会"唯权唯财"的残酷现实。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醒悟太迟"的悲哀——当书生终于看懂游戏规则时,人生已经所剩无几了。这种"错位感"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能引发共鸣。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