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济龙门渡因访高慢士

向夕龙门渡,风潮半落霞。
暂停游子棹,得访故人家。
浦口鱼罾近,津头酒幔斜。
踟蹰那忍去,乘月涉江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渡过龙门渡口时,顺路拜访老友的温馨场景。全诗用白描手法,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充满生活气息。

开篇"向夕龙门渡,风潮半落霞"就像电影开场镜头:夕阳西下,渡口的风浪渐渐平息,晚霞染红半边天空。这里用"半"字很妙,既写实(晚霞不会布满整个天空),又暗示天色将晚未晚的朦胧美感。

中间四句是拜访过程:"暂停游子棹"说诗人临时停船,"得访故人家"点明是意外之喜的老友重逢。接着用两个特写镜头:朋友家附近有渔网(鱼罾),渡口小酒馆的旗子(酒幔)斜挂着。这些细节让画面立刻生动起来,我们仿佛能闻到鱼腥味,看到酒旗在晚风中轻晃。

结尾"踟蹰那忍去,乘月涉江沙"最动人:诗人舍不得离开,犹豫徘徊,最终踏着月光下的沙滩归去。这个画面既浪漫(月光沙滩)又充满人情味(依依不舍),把老友重逢的珍贵和离别的惆怅都浓缩在其中。

全诗妙在"家常感":没有宏大叙事,就是普通人访友的小事,但通过精准的细节(渔网、酒旗、月光沙滩)和克制的抒情,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最朴实的温暖。就像我们突然去朋友家串门,看到阳台上晾着的衣服、厨房飘来的饭菜香,那种亲切感会自然涌上心头。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