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秋日四首 其三

芙蓉开向越江头,晚色萧萧倦倚楼。
目尽关山千里月,风传砧杵万家秋。
秦人独抱漳滨病,楚客难禁泽畔愁。
此际相思正无限,况逢边雁下汀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思乡场景,情感深沉而细腻。

开篇用芙蓉花在江边绽放的画面,暗示诗人身处异乡(越江指江南地区)。傍晚的景色萧瑟,诗人疲惫地倚靠小楼,这个动作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倦怠。

第三、四句是经典的空间描写:诗人望穿千里关山,只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秋风中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声音。这里用"万里同月"和"万家捣衣"的意象,既写秋意,更突出游子与家乡的遥远距离——虽然共享同一片秋色,却无法归家。

五、六句用两个典故表达愁苦:像古代秦国人一样被疾病困扰,又如屈原流放时在泽畔徘徊般忧愁。诗人用古人自比,强调自己漂泊的艰难处境。

结尾将情绪推向高潮:本就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中,偏偏又看到边塞的大雁飞落沙洲。大雁常象征书信或迁徙,此刻更刺痛诗人的乡愁——连大雁都能自由来去,自己却困在他乡。

全诗通过秋景、声音、典故、雁影等元素层层递进,把一位病中游子望乡不得的酸楚写得淋漓尽致,画面感与情感张力兼备,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孤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