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盘道中
晓度七盘山,北行道弥恶。
峭壁根虚无,危栈架飞阁。
飘飘风吹衣,漠漠云涨壑。
下有黑龙江,乱石何磊落。
急濑转雷毂,奔湍散流沫。
洄潭更阴沉,俯视诚可愕。
兹路属再来,即事情已昨。
艰险难具论,惟与存颠末。
峭壁根虚无,危栈架飞阁。
飘飘风吹衣,漠漠云涨壑。
下有黑龙江,乱石何磊落。
急濑转雷毂,奔湍散流沫。
洄潭更阴沉,俯视诚可愕。
兹路属再来,即事情已昨。
艰险难具论,惟与存颠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穿越七盘山时的惊险体验,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人生感慨。
开篇直接写清晨翻越七盘山,越往北走路越难走。悬崖峭壁像从虚空中长出来似的,危险的栈道像悬空的楼阁。这里用"根虚无""架飞阁"的夸张比喻,让人直观感受到山势的险峻。
中间六句是全文最震撼的景物描写:山风呼啸吹动衣襟,云雾填满山谷。脚下黑龙江奔腾,河床布满乱石。急流像雷车滚过,浪花飞溅。最吓人的是那些打着漩涡的深潭,黑沉沉地让人不敢直视。诗人用"雷毂"比喻水声轰鸣,用"流沫"形容浪花飞溅,把凶险的江流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六句转入感慨:重走这条路,感觉和上次完全不同。这种艰险难以言说,只能记下始末。这里透露出人生感悟——同样的路途,不同时期会有不同体会,有些经历只有亲历者才懂。
全诗最精彩的是对险峻山水的动态描写,不是静止的风景画,而是充满声音(雷毂)、动作(飞阁、涨壑)、触感(风吹衣)的4D体验。诗人没有直接说"害怕",但通过"诚可愕"的感叹和"艰险难具论"的留白,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震撼。这种写法比直白抒情更有力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中见深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