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铁塔寺的沧桑景象,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历史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寺庙虽地处江南僻静处,却依然保留着繁华痕迹,高大的铁塔依然矗立。这里用"地僻"和"繁华盛"形成反差,暗示寺庙曾经的辉煌。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意象勾勒出荒凉秋景:月光下的梅花被夜雨打湿,铜驼(古代宫门前的装饰)旁沾满露水的野草在秋原上摇曳,仿佛在哭泣。诗人联想到六朝古都的帝王之气早已消散,只有塔铃在风中独自悲鸣。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物是人非的凄凉氛围。
最后两句聚焦细节:塔身上还留着往昔的题字,但已被青苔覆盖大半。这个特写镜头最打动人心——就像历史的记忆正在被时间慢慢侵蚀。诗人用手抚摸苔痕的动作,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和惋惜。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铁塔寺这个具体场景,用看得见的雨、草、铃、苔等景物,来表现看不见的历史沧桑感。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意象都在诉说"繁华易逝"这个永恒主题,让读者自然产生共鸣。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