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于烁文武周道尊,粲然中兴臼静孙。
骙骙翼翼武之服,蛮彝稽首猃狁奔。
太平不令五戎堕,驾言蒐狩田车过。
小豝大兕兽所同,以燕天子宾御佐。
尔时陈诗纷简牍,佳篇已入尼山录。
所不录者辞纵横,三百无传传以朴。
完缺半满阅乾坤,自甲至癸数则存。
君莫空悲失去字,残钩剩画宛精魂。
我皇鉴定列璧水,汉唐宋儒皆欢喜。
及今磨泐未尽刓,请从经外疏至理。
骙骙翼翼武之服,蛮彝稽首猃狁奔。
太平不令五戎堕,驾言蒐狩田车过。
小豝大兕兽所同,以燕天子宾御佐。
尔时陈诗纷简牍,佳篇已入尼山录。
所不录者辞纵横,三百无传传以朴。
完缺半满阅乾坤,自甲至癸数则存。
君莫空悲失去字,残钩剩画宛精魂。
我皇鉴定列璧水,汉唐宋儒皆欢喜。
及今磨泐未尽刓,请从经外疏至理。
现代解析
这首诗《石鼓歌》借周朝的石鼓文物,歌颂了文武之道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坚韧生命力。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历史画面感
开篇用"文武周道尊"描绘周朝文武之治的盛况,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周朝军队威武整齐("骙骙翼翼")、四方部族臣服("蛮彝稽首")的场景。通过天子狩猎("蒐狩田车")、宴请宾客("以燕天子")等细节,生动再现了周朝的太平气象。
二、文化传承观
诗中提到《诗经》的编撰("尼山录"指孔子编诗),强调文化传承不在于华丽辞藻("辞纵横"),而在于质朴内核("传以朴")。就像石鼓文字虽然残缺("完缺半满"),从甲到癸的计数方式却保存至今,说明真正的文化精髓永不消失。
三、文物生命力
最后四句最动人:残缺的石鼓文字("残钩剩画")被比作不灭的精魂,当代皇帝将石鼓陈列于学宫("璧水"指太学),让古今学者都为之欣喜。诗人呼吁:趁着石鼓还未完全磨损,我们应该透过这些古老文字,探寻超越经典的永恒真理。
全诗把冰冷的石鼓文物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虽然器物会残损,但文明的火种永远闪烁。就像诗中所说,那些看似残缺的笔画,其实承载着完整的文化灵魂。这种"残缺中的完整",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