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何来

氛何来,蔽日明。尧舜禹汤周二王。我高皇得知不,列圣最英者世宗。

氛何来,由水木,连公工。尧老倦勤厌甲兵。窃权而败时当严,氛伺得之揽天纲。

大者鹏鲲小寸鲂。一饭未报,睚眦则爽。行私借公,孰云不臧。

闵予不幸,宾于幕幢。谁其翼者,放勋所居,金之方。

律兮索兮,谁不知名,又谁翼之。河九折而翁子善谈,而居洛阳。

轮不规兮,能激浆。翼又孰数,更仆一斛粟。嗟矣哉,大河浑鱼,村唱伯喈。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氛何来"(阴霾从何而来)为线索,用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朝政腐败的愤懑。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质问阴霾遮蔽光明("蔽日明"),列举尧舜等明君作对比,暗示当下朝政昏暗。特别提到明朝世宗皇帝(嘉靖),暗讽当权者不如先祖贤明。

2. 中间揭示腐败根源:像水木蔓延般("由水木"),官员结党营私("连公工")。用"鹏鲲"和"寸鲂"比喻大贪小贪,说他们忘恩负义("一饭未报")、公报私仇("睚眦则爽")。

3. 结尾用典故抒怀:以孔子学生闵子骞自比不幸处境,用"金之方"(指西方)暗喻被排挤。最后用黄河九曲比喻仕途坎坷,用"浑鱼"(浑浊中的鱼)和蔡邕(伯喈)的典故,表达对清流难存的无奈。

全诗特点是:
- 善用历史人物(尧舜、世宗)形成古今对比
- 比喻生动(鹏鲲、浑鱼)
- 双关语巧妙("水木"既指自然现象又暗指党派)
- 结尾的"村唱伯喈"用蔡邕被害典故,暗示正直文人难容于世

这首诗表面写自然阴霾,实则批判官场黑暗,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对政治清明的渴望和对腐败的痛心。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