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日同散原恪士寿丞瘦唐同武游焦山一宿与瘦唐寿丞同武先去散原恪士留山待王君伯沆
好境初逢两相得,重到便惜哀乐参。
焦山诸庵尚好在,惟羼识想随幽探。
昔来玉兰正作花,今看绿叶空扶檐。
清梵晨钟不改度,十年梦寤饱尘凡。
沉泉悽怆久亦淡,约略话旧资僧谈⑴。
平生归山真实意,到此惘惘仍难甘。
饥愁恐怖业未尽,暂来旋去吾何惭。
两翁少留定清绝,有待未至凭■(山岩)巉。
明楼月出诸籁寂,凉思一发酬幽耽。
焦山诸庵尚好在,惟羼识想随幽探。
昔来玉兰正作花,今看绿叶空扶檐。
清梵晨钟不改度,十年梦寤饱尘凡。
沉泉悽怆久亦淡,约略话旧资僧谈⑴。
平生归山真实意,到此惘惘仍难甘。
饥愁恐怖业未尽,暂来旋去吾何惭。
两翁少留定清绝,有待未至凭■(山岩)巉。
明楼月出诸籁寂,凉思一发酬幽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和朋友们游览焦山时的心情和所见所感。焦山是一处风景名胜,诗人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因此他的感觉也非常复杂。
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初逢好友的喜悦,以及再次相聚时的感慨。这里的“哀乐参”,指的是内心的忧伤与喜悦交织在一起。焦山上的庵(寺庙)依旧保持着当年的美好,然而昔日的繁华景象已经改变,只有那些与庵有关的事物还存在,如玉兰花,现在只能看到绿叶扶檐,花已不在。
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曾经的玉兰花盛开的美丽场景,如今只能看到满墙的绿叶,正如过往的美好已逝,只剩下回忆。然而,寺庙中的清梵晨钟依旧每日响起,提醒人们时间在流逝,世事无常。
十年间,诗人经历了许多尘世的磨砺,虽然对过往的欢乐有所怀念,但这些怀念已变得淡然。他与朋友约略地谈论起过去的时光,借寺庙中的僧人来获得一些心灵的安慰。
诗人表达了自己有归隐山林的真实愿望,但实际体验后,却发现难以割舍尘世的牵挂。诗中提到的“饥愁恐怖业未尽”,意味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以及还未消散的业障。虽然他短暂地来到了这里,却不得不离开,这让诗人感到有些遗憾。
诗的最后,提到两位朋友将会多停留一会儿,待他们离去后,诗人会独自欣赏明月和寂静的夜晚,抒发内心的宁静与沉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次访古游山的所见所感,以及诗人在世事变迁中的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