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

荀吴伐鲜虞,钜鹿围其鼓。
或请以城叛,穆子拒弗许。
好恶苟弗愆,民皆知适所。
弗赏为失信,赏恶(去声)则何取。
欲城而迩奸,所丧多无补。
鼓人杀叛人,缮备更守禦。
围之又三月,请降仍致语。
民犹有食色,姑修而城拒。
食竭告力尽,取之方振旅。
不纳叛仍当(去声),不抚降何处。
信如待食竭,菅命岂弗苦。
何云不戮一,谬托怠弗贾。
子鱼诮宋襄,致志鼓儳可(叶)。
设其爱二毛,则如服于楚。
比义可知非,何事丘明叙。
浮夸真定评,吾闻之韩愈。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荀吴攻打鲜虞国(今河北一带)时发生的故事,用现代话可以这样理解:

故事梗概: 1. 荀吴包围了鲜虞的鼓城,有人想献城投降,但荀吴拒绝接受这种背叛行为。 2. 他认为:如果奖励叛徒会失信于民,但惩罚叛徒又显得不近人情。最终鼓城人自己处决了叛徒,继续抵抗。 3. 围城三个月后,鼓城人因粮尽求降,荀吴却坚持要等他们彻底断粮才接受投降,以此彰显"仁义之师"的名声。

核心思想: - 通过荀吴"既不想奖励叛徒,又不想显得残暴"的矛盾心理,讽刺某些政治家虚伪的仁义道德。 - 就像强迫快饿死的人继续抵抗,却美其名曰"不杀一人",本质上是假仁假义。 - 最后用"子鱼批评宋襄公"的典故(宋襄公在战场上讲仁义反遭惨败),点明战场上过分讲究道德反而会害人害己。

现实启示: 诗人借古讽今,提醒人们: 1. 不能空谈道德,要结合实际(就像围城时讲仁义反而延长百姓痛苦)。 2. 警惕那些用高尚口号掩盖实际危害的行为(如荀吴用"仁义"包装自己的军事策略)。 3. 韩愈评价《左传》"浮夸",暗示历史记载常美化事实,需要辩证看待。

全诗用具体故事讲大道理,把"虚伪的仁义比直接的残暴更害人"这个观点,通过围城细节生动呈现,类似现在说的"圣母心害死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