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河南捷呈閤内诸公

近得河南定,旋收东海疆。元凶亲受缚,馀蘖远潜藏。

始失徐关险,终连郢塞长。孤狸窥社稷,蝼蚁窃侯王。

清洛千营驻,黄河一苇航。讵能逃汝汉,那敢傍嵩邙。

勇略传诸将,兵威借朔方。中丞兼节制,上宰极扶匡。

霁色瞻宫殿,阴氛散渺茫。凯音连报捷,献寿屡称觞。

天子开麟阁,群公奉柏梁。中兴当此日,汉武是今皇。

怆往衣冠祸,哀兹盗贼猖。缺戕悲相国,开网见殷汤。

格斗中原血,诛求海内疮。犹须哀痛诏,可少治安章。

斟酌调元气,扶持立纪纲。荐新行太庙,览政坐明堂。

不独歼豺虎,还应感凤凰。苍生倚君相,拭目看时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平定河南叛乱的胜利,展现了国家重归安定的喜悦,同时反思战乱带来的伤痛,表达了对中兴盛世的期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胜利的喜悦(前16句):
- 开篇直接说河南叛乱被平定,东海地区也收复了。叛军头目被抓,残余势力逃窜。
- 用"狐狸窥社稷,蝼蚁窃侯王"比喻叛军像狐狸蝼蚁一样妄图窃取国家权力,凸显他们的卑劣。
- 描写大军驻扎在清洛河畔,黄河上天险也变得容易渡过,展现官军势如破竹的气势。
- 提到将士们勇猛善战,特别是朔方军(北方边防军)的威名,以及朝廷重臣的运筹帷幄。

2. 战后的景象(中间12句):
- 叛乱平定后,阴霾散去,皇宫重现晴朗。捷报频传,群臣举杯庆贺。
- 将当朝天子比作汉武帝这样的明君,期待中兴盛世。
- 但笔锋一转,开始反思战乱造成的伤害:官员遇害、百姓遭殃,全国都承受着战争创伤。

3. 对未来的期许(最后12句):
- 建议皇帝下"哀痛诏"体恤民情,制定"治安章"恢复秩序。
- 提出要调整国家元气,重整纲纪。通过祭祀太庙、勤政明堂来重振朝纲。
- 最后表达百姓都仰仗明君贤相,期待早日看到太平盛世。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既有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又有庆功宴的喜庆画面
- 在歌颂胜利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体现人文关怀
- 用"狐狸蝼蚁"等生动比喻,让抽象的政治事件变得形象可感
- 最后落在百姓期待上,使宏大叙事有了人间温度

诗人通过这场胜仗,既展现了国家实力,又呼吁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体恤民情,具有深刻的政治见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