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苦行僧形象,通过简单的生活细节展现他精神上的纯粹。
前两句写苦行僧断绝所有世俗杂念,靠野果充饥而显得瘦弱。这里用"木食"(吃野果)和"貌常羸"(总是很瘦)两个具体特征,生动刻画了僧人清苦的生活状态。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写他的日常生活:虽然年老仍隐居山林,完全不了解人间俗事;穿着粗布袈裟诵经,用枫树油脂当香火礼佛。这些细节传递出僧人彻底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连礼佛用的都是最天然的材料。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如果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人,根本做不到这样完全舍弃自我。这里的"忘形"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指超越肉体欲望、舍弃世俗身份的精神境界。
全诗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苦行僧本人一样朴素。诗人通过对僧人衣食住行的客观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到这种生活的艰辛与崇高,最后点明这种境界需要真正的觉悟才能达到。这种写实中见深意的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苦行僧的精神力量。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