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金山看到虞仲房题写的"云峰"匾额后,触景生情写下的怀人之作。
前两句"平生笔法蔡中郎,到处标名忆仲房"是说:虞仲房的书法造诣很高,堪比东汉书法名家蔡邕(蔡中郎),现在到处都能看到他题写的匾额,让人不禁想起这位故人。这里用蔡邕作比,既赞美了友人的书法,又暗示其才华横溢。
后两句"一涕无从人不见,云峰亭不水茫茫"情感突然转折:如今想要为故人流一滴泪都找不到对象了,友人已逝,只剩下他题写的"云峰"亭名,和眼前茫茫的江水。这里"人不见"与"水茫茫"形成强烈对比,用空旷的江景衬托出物是人非的怅惘。
全诗短短四句,从赞美书法到怀念故人,最后落笔于苍茫江景,情感层层递进。最妙的是把"云峰"这个匾额名字和眼前的江水景象自然融合,让题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既写出了对友人才华的钦佩,更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这种睹物思人、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诗歌既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又饱含深沉的情感。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