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批评了宋代文坛浮夸的文风,同时赞扬了韩愈、曾巩两位古文大家(韩曾是韩愈和曾巩的合称)的文学成就。
前两句说:如今道德沦丧、文风浮夸,只有韩愈曾巩的文章能和大自然造物一样精妙("化工"指自然造化的力量)。这里用"泰岱(泰山)岩岩耸"和"昆崙(昆仑)混混流"两个比喻,形容他们的文章像泰山一样巍峨,像黄河源头一样气势磅礴。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凸显韩曾的地位:白居易(长庆是白居易文集名)的官场文章早已被人遗忘,王安石(熙宁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年号)的政治主张也难以留存。只有韩愈的《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时所作)和曾巩的奏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议论。
最后两句是亮点:韩愈劝谏皇帝不要迎佛骨的奏章(潮州表),和曾巩的政论文章(沧州奏疏),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里既肯定了二人文章的生命力,也暗含对当时文坛的讽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反而成了人们闲聊的谈资。
全诗用对比手法,把韩曾文章比作高山大河,把其他文人比作过眼云烟,通俗易懂地表达了"文章贵在真诚有物"的核心观点。最妙的是结尾,把严肃的奏章和民间闲谈联系起来,既接地气又发人深省。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