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即将远行时内心的孤独与不舍。
开头两句"客思已凄凄,钩辀雨外啼"用雨声和鸟鸣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凄凉。就像我们雨天独处时容易感到孤单一样,诗人听着雨声和鸟叫,离愁别绪更浓了。
中间四句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家林归梦积"说梦里经常回到家乡的树林,"村路独行迷"写记忆中独自走在村中小路的场景。"岛树看成雾,林花踏作泥"这两句特别生动:远看岛上的树木像笼罩在雾中,脚下踩着的林间落花都变成了泥。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记忆中家乡的模样。
最后两句"辞君理行棹,萍水又东西"点明主题:告别朋友整理行装,人生就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聚散无常。这个比喻很形象,把人生漂泊不定的感觉说得明明白白。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通过雨声、鸟鸣、雾中树影等具体景物,把离别的愁绪和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伤心",但每个画面都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舍。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