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歌 其二 諴夏二首
四方有祀,八蜡酬功。
收藏既毕,榛葛送终。
使之必报,祭之斯索。
三时告劳,一日为泽。
神祗必来,鳞羽咸致。
惟义之尽,惟仁之至。
年成物阜,罢役息民(隋书、乐府并作人。)。
皇恩已洽,灵庆无垠⑴。
收藏既毕,榛葛送终。
使之必报,祭之斯索。
三时告劳,一日为泽。
神祗必来,鳞羽咸致。
惟义之尽,惟仁之至。
年成物阜,罢役息民(隋书、乐府并作人。)。
皇恩已洽,灵庆无垠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祭祀的场景,核心是表达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感恩与敬畏,以及祈求丰收和平安的心愿。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祭祀的缘由(前四句):
人们举行祭祀是因为四方神灵保佑了农业收成("八蜡"指八种农事神灵)。秋收结束后,用榛子、葛藤等自然物品作为祭品,表达对神灵的谢意。这里体现了"有付出就有回报"的观念——既然神灵保佑了丰收,人们就应当用祭祀来报答。
2. 祭祀的盛况(中间六句):
描写祭祀时的场景和人们的心理。农民们经过春、夏、秋三季的辛劳,终于在这一天通过祭祀获得神灵的恩泽。相信各种神灵("鳞羽"代指水族和飞禽类的神灵)都会降临享用祭品。人们怀着最大的诚意("惟义之尽")和最虔诚的心("惟仁之至")来祭祀。
3. 祭祀的愿景(最后四句):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年年丰收、物资充足("物阜"),让百姓能休养生息。最后上升到政治层面,说皇帝的恩德与神灵的保佑相结合,就能带来无尽的福气。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展现了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人的诚心能感动神灵
- 记录了重要的农耕文化传统——秋收后的感恩祭祀
- 语言朴实但意境庄重,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 最后将民间祭祀与皇恩联系,体现了古代"君权神授"的观念
整体传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感恩图报的价值观,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