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厅候试诸生呈堂尊方石先生

堂堂胄监萃儒冠,虚席公来众尽安。言志何尝非善诱,较文那谓启争端。

尘埃望雨真如渴,花木逢春自可观。笑我衰残无一技,也随桃李育桥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儒生在考场外等待考试的场景,表达了对主考官方石先生的敬仰和对教育事业的赞美。

前两句写考场外聚集了许多儒生,主考官方石先生一来,大家都感到安心。"胄监"指国子监,"儒冠"代指读书人,用"堂堂"形容场面庄重。这里通过对比"虚席"和"众尽安",突出主考官的威望。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比喻说理。把主考官教导学生比作春雨滋润干渴的土地,把学生成长比作春天里自然绽放的花木。"言志"指谈论志向,"较文"是切磋文章,说明教育不是要引发争论,而是循循善诱的过程。

最后两句诗人谦虚地说自己虽然年老没什么才能,但也像桃李一样受到教育之门的滋养。"桥门"指古代学宫的大门,用"桃李"比喻学生,暗示教育事业的生生不息。

全诗用考场这个具体场景,通过"望雨""逢春"等自然意象,把严肃的科举考试写得充满生机,既赞美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也表达了教育如同春风化雨般滋养人才的深刻道理。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展现了传统教育的人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