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铨侄日本

天运穷百六,劫尘飞蓬壶。
避地吾与汝,适越还入吴。
吴下风月窝,越中山水国。
五载同娱游,一别分南北。
汝志在显扬,书剑客帝乡。
吾贫甘守拙,返棹婆娑洋。
迢迢七千里,相望隔烟水。
中外断知闻,叹恨何能已!
今年京师乱,六龙西入关。
闻道辇毂下,白骨如丘山。
嗟汝年少子,陷身兵革里。
笳鼓喧蓟门,何处问生死?
青鸟天外飞,衔书坠我衣。
开缄惊且喜,知汝脱重围。
汝亲已衰老,旅食江南道。
馀生复何求,拜辞诣绝岛。
绝岛海东滨,徐市此避秦。
传闻有仙药,宫阙皆金银。
地与鲲身接,向来通舟楫。
为我折扶桑,乘风浮一叶。
须识竹林人,相思泪濡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长辈写给远在日本侄子的家书,充满了乱世中的牵挂与温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背景故事
诗人与侄子曾一起在江南(吴越地区)生活五年,后来侄子去京城追求功名,自己则回到台湾(婆娑洋)。当时正逢战乱(可能是甲午战争或八国联军时期),京城尸横遍野。突然收到侄子的信,得知他平安脱险,但侄子决定去日本(绝岛)避难,于是写下这首送别诗。

二、情感脉络
1. 回忆往昔:开头用"风月窝""山水国"描绘江南美景,带出叔侄共度的美好时光
2. 乱世惊变:用"白骨如丘山"的震撼画面,表达对侄子安危的揪心
3. 喜忧交织:收到信时"惊且喜"的复杂心情,既欣慰又担心
4. 深情送别:最后想象侄子在日本的生活,用"相思泪濡睫"道尽不舍

三、艺术特色
1. 时空跳跃:从江南到京城再到日本,展现战乱中普通人的漂泊
2. 对比强烈:昔日江南美景与战时惨状形成强烈反差
3. 用典自然:徐福东渡的典故暗喻侄子赴日,扶桑代指日本
4. 细节动人:特别提到"衔书坠我衣"这个收信场景,充满生活气息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乱世中普通人之间那份质朴的牵挂。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叔叔对侄子安危的担忧、对他选择的理解,以及无法割舍的亲情,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