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樊口

短棹经樊口,高人忆漫郎。杯湖谁复泛,退谷自深藏。

鄂渚风烟接,吴宫草树荒。遗音闻八曲,大小两回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过樊口》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樊口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整体氛围怀旧而略带苍凉。

首联“短棹经樊口,高人忆漫郎”开篇点题,诗人乘着小船经过樊口,想起了历史上曾在此隐居的高士“漫郎”(可能指唐代隐士元结)。这里用“短棹”暗示行程匆匆,而“高人”则带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颔联“杯湖谁复泛,退谷自深藏”继续怀古。杯湖、退谷是樊口附近的景点,曾因元结等文人雅士的游赏而闻名。诗人感叹如今这些地方已无人问津,仿佛被时光深藏,暗含物是人非的寂寥。

颈联“鄂渚风烟接,吴宫草树荒”转向眼前之景:鄂渚(武昌江边)的风烟与远处的吴宫(可能指三国东吴遗迹)连成一片,但曾经的繁华宫殿早已草木丛生。这一联通过空间与时间的交织,凸显历史的沧桑感。

尾联“遗音闻八曲,大小两回傍”以听觉收束全诗。诗人仿佛听到古曲《八曲》的余音(或指水流声如音乐),而大小回傍(可能指江流迂回曲折)的自然景象与音乐意象融合,让怀古之情余韵悠长。

全诗精髓:诗人借樊口之游,将山水、历史、音乐交织,表达对隐逸文化的追慕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语言简练,意象空灵,看似写景,实则寄托深沉的人生感悟。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路过历史”的怅惘——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和事,最终都化作了荒烟蔓草,唯有自然永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