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五月天旱、农民焦急等待降雨的场景,表达了官员与百姓同心祈雨的真诚,以及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开头两句用"秧针未匀""沟底生尘"的生动画面,直接展现旱情严重——秧苗稀疏如针,干涸的沟渠快要扬起尘土。中间四句写官民齐心祈雨:州县官员长久操劳祭祀,最终决定顺应民意举行更大规模的求雨仪式。诗人认为天道并非不可感动,关键在于人心的虔诚,暗示只要诚心祈愿,终会感动上苍。
最后两句谦逊地表示:收到夸赞诗作并非本意,真正的及时雨应该归功于那些在岩壁间筑坛祈雨的百姓。这里用"霖雨"双关,既指自然降雨,也暗喻惠民德政。
全诗语言朴实如白话,通过旱灾细节和祈雨过程,展现古代中国"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官员不摆架子亲自参与民间祭祀,诗人不居功而将功劳归于民众,这种上下齐心的场景,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感染力。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