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瓷书灯

谁将大邑瓷,相并九华枝。
继昼明为用,无尘静与宜。
消閒觅句际,伴影读书时。
何必昭阳殿,徒誇金玉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盏用四川大邑白瓷制成的书灯,赞美它既实用又高雅,是文人读书时的好伴侣。

开头两句用对比手法点出书灯的材质和造型:洁白的大邑瓷与华丽的九华枝(灯架)相映成趣。这里用"九华枝"形容灯架精美,就像神话中的仙树。

中间四句具体写书灯的好处:白天晚上都能用("继昼明为用"),干净不惹尘埃("无尘静与宜"),既能陪伴诗人构思诗句("消閒觅句际"),又在深夜读书时提供照明("伴影读书时")。诗人用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书灯的多功能性。

最后两句突然拔高立意:何必像汉朝昭阳殿那样用金银珠宝装饰呢?这里暗含深意——真正的雅致不在于贵重材料,而在于实用与意境的结合。诗人通过对比宫廷的奢靡,反衬出书灯朴素中的高雅。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把一件普通文具写得生动有趣。最妙的是结尾的转折,从具体物品上升到生活哲理的思考,让人感受到文人淡泊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品格。这种"小物件见大境界"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