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仲高提刑所藏文与可墨竹
萧郎画竹称逼真,与可所作尤绝伦。
不将丹青借粉饰,直把宝墨传精神。
渭川万个在胸次,援毫戏扫如烟云。
眼前先见欲画者,兔起鹘落气益振。
稚枯偃仰尽变态,笔力斡转风霆春。
平生知作几千幅,得心应手老斲轮。
当时谁是识画者,谪仙东坡盖其人。
老坡亦善作此画,意虽已到法未亲。
是中妙处不传授,但得木石枯鳞皴。
自从兵火丧乱后,锦囊玉轴随埃尘。
公于何处得此本,四枝墨色犹鲜新。
风梢雨叶间浓淡,纷披屈折节脉匀。
置之座右涤炎暑,飒飒更觉秋声闻。
子猷会见定绝倒,安用日事栽培勤。
只今与可骨已朽,妙迹散落此幸存。
愿公秘惜勿轻示,更筑小堂名墨君⑴。
不将丹青借粉饰,直把宝墨传精神。
渭川万个在胸次,援毫戏扫如烟云。
眼前先见欲画者,兔起鹘落气益振。
稚枯偃仰尽变态,笔力斡转风霆春。
平生知作几千幅,得心应手老斲轮。
当时谁是识画者,谪仙东坡盖其人。
老坡亦善作此画,意虽已到法未亲。
是中妙处不传授,但得木石枯鳞皴。
自从兵火丧乱后,锦囊玉轴随埃尘。
公于何处得此本,四枝墨色犹鲜新。
风梢雨叶间浓淡,纷披屈折节脉匀。
置之座右涤炎暑,飒飒更觉秋声闻。
子猷会见定绝倒,安用日事栽培勤。
只今与可骨已朽,妙迹散落此幸存。
愿公秘惜勿轻示,更筑小堂名墨君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赞美北宋画家文与可(文同)画的墨竹图,以及收藏这幅画的刘仲高提刑的鉴赏眼光。全诗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和艺术魅力。
诗的开头先拿唐代画竹名家萧悦做对比,说萧悦画竹已经很逼真了,但文与可画得更加出神入化。他不用彩色颜料装饰,只用墨色就能画出竹子的神韵。接着描写文与可作画时的状态:他胸中装着千万竿渭川竹子,挥毫泼墨时笔走龙蛇,像扫过一片烟云。还没下笔就能预见要画的样子,下笔时像鹰抓兔子般干脆利落。
诗中用"稚枯偃仰"形容竹子各种生动的姿态,说他的笔力能转动春风和雷霆,说明画作充满生命力。文与可一生画了几千幅竹子,技艺纯熟得像老匠人做车轮一样得心应手。当时最懂他画的是苏东坡,虽然东坡也画竹,但技法不如文与可精妙。
后半段写这幅画历经战乱能保存下来很不容易。诗人称赞画上四枝竹子墨色如新,竹叶浓淡相间,竹节分布均匀。挂在房间里能让人忘记暑热,仿佛听见秋风拂过竹叶的声音。最后诗人建议刘仲高要好好珍藏这幅画,甚至可以专门建个"墨君堂"来存放,因为文与可已经去世,这样精妙的画作存世不多了。
全诗通过生动比喻展现画作精妙,同时表达了对艺术珍品的珍惜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