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蔡九达
文章有神秀,譬彼造物宰。
变发云霞章,焕为日星采。
自非研精人,妙解讵能逮。
糟粕莽成苴,疮疣祗增痗。
蔡君事钻攻,搦管四十载。
攀危屡登天,会极已归海。
谓兹耀烂间,乃有黯者在。
玄珠得罔象,至味失鼎鼐。
翻然恣挥洒,涂辙忽而改。
天机互奔凑,神化绝需待。
有灵驱万象,无色备五彩。
遂使郊岛徒,总获刻薄罪。
蹇予离群久,索居益荒猥。
日诵林屋编,充然慰饥馁。
变发云霞章,焕为日星采。
自非研精人,妙解讵能逮。
糟粕莽成苴,疮疣祗增痗。
蔡君事钻攻,搦管四十载。
攀危屡登天,会极已归海。
谓兹耀烂间,乃有黯者在。
玄珠得罔象,至味失鼎鼐。
翻然恣挥洒,涂辙忽而改。
天机互奔凑,神化绝需待。
有灵驱万象,无色备五彩。
遂使郊岛徒,总获刻薄罪。
蹇予离群久,索居益荒猥。
日诵林屋编,充然慰饥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赞美朋友蔡九达的文章才华,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他的文学造诣。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 诗人用"造物主创造云霞日月"的比喻,形容真正的好文章需要像蔡九达这样专注钻研几十年的人才能写出。普通人写文章就像处理酿酒剩下的渣滓(糟粕),不仅没用还可能像疮疤一样带来烦恼。这里用"云霞变发""日星焕采"的壮丽景象,对比"糟粕成苴""疮疣增痗"的粗劣,突出真正好文章的珍贵。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 具体描写蔡九达的创作境界。他四十年来坚持写作(搦管),像登天一样追求至高境界,最终达到如海纳百川的成熟境界。他的文章看似光彩夺目,实则暗藏深刻思想("耀烂间有黯者"),就像黄帝遗失的玄珠被模糊的意象找到,又像失去调味却更显本味的鼎中美食。当他放开手脚创作时,自然天成("天机奔凑"),不需要刻意雕琢,就能用无形的文字展现五彩斑斓的世界。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 诗人自谦地说,和蔡九达相比,像孟郊、贾岛这样以苦吟著称的诗人(郊岛徒)都显得小家子气了。自己离群索居太久,文思荒疏,每天读蔡九达的《林屋编》就像吃到美味般满足。这里用"刻薄罪"批评过分雕琢的文风,用"慰饥馁"形容好文章带来的精神享受。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造物主创造自然奇观"比喻文学创作,形象大气 2. "玄珠""鼎鼐"等典故用得自然,说明好文章要形神兼备 3. 通过对比(登天/归海、耀烂/黯者、有色/无色)展现创作境界 4. 结尾自谦中暗含对朋友的极高评价,手法含蓄
本质上是在说:真正的好文章不是靠华丽辞藻堆砌,而是像蔡九达这样经过几十年沉淀后,达到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