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镇洮军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种公(师道)
壮哉此翁,谋深气劲。
终始一节,佑我三圣。
百战之馀,所料必胜。
提师入援,敌詟威令。
叠尽良策,众莫之听。
割地增币,强邻益横。
万里长城,恃为藩屏。
倏嗟不禄,乱何有定。
旌旗无光,兵民凄哽。
馀烈昭昭,方求独盛(同上书卷六○)。
终始一节,佑我三圣。
百战之馀,所料必胜。
提师入援,敌詟威令。
叠尽良策,众莫之听。
割地增币,强邻益横。
万里长城,恃为藩屏。
倏嗟不禄,乱何有定。
旌旗无光,兵民凄哽。
馀烈昭昭,方求独盛(同上书卷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热血沸腾的语言歌颂了一位名叫种师道的将军,把他比作国家的钢铁长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硬核老将的形象
开篇就用"壮哉此翁"四个字,勾勒出一位白发苍苍却威风凛凛的老将军形象。说他不仅作战经验丰富(百战之馀),更厉害的是每次都能精准预判战局(所料必胜),就像现代战争片里那种运筹帷幄的老元帅。
2. 悲壮的卫国故事
诗中透露了一个关键情节:老将军带兵救援时,敌人听到他的威名就吓破了胆(敌詟威令)。但可惜朝廷没采纳他的御敌方案(众莫之听),反而割地赔款,导致敌人更嚣张(强邻益横)。这就像家里有个武功高强的老管家,主人家却非要向强盗低头,读来特别憋屈。
3. 深切的缅怀之情
最后用"万里长城"作比喻,强调老将军活着时就是国家的保护伞。他去世后(倏嗟不禄),军民痛哭(兵民凄哽),连军旗都显得黯淡无光。但结尾笔锋一转,说他的精神永远闪耀(馀烈昭昭),暗示这种忠勇精神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既写出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豪迈,又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最后升华为对民族脊梁的永恒礼赞。就像现在人们致敬那些为国奉献的老兵,既有敬佩,又有心疼,更带着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