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雨中艰难跋涉的场景,同时表达了人生选择的无奈和反思。
前两句"空囊带雨肩山重,滑屦登高上壁难"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行路的艰辛:背着空空的行囊在雨中赶路,肩膀像扛着山一样沉重;穿着打滑的鞋子攀登陡峭的山路,每一步都格外艰难。这里通过"空囊"暗示了旅途的困顿,而"肩山重"的夸张比喻强化了负重前行的疲惫感。
后两句"遵陆乘桴俱有恨,都缘何事不求安"转入哲理思考:无论是走陆路还是乘船("乘桴"指用木筏渡水),都免不了遗憾和烦恼,既然如此,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条不安稳的路呢?这里揭示了人生中常见的矛盾——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遇到困难,但人们还是常常为当初的选择感到懊悔。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具体的生活场景(雨中行路)来隐喻人生道路的选择
2. 通过对比"陆路"和"水路"的共性困境,说明人生选择的普遍难题
3. 最后用反问引发读者思考:我们追求的不该是绝对安稳,而是学会接受选择带来的必然缺憾
这首诗提醒我们:人生路上难免风雨,重要的不是后悔选择,而是以豁达心态面对各种境遇。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