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村庄在季节变换中的景象,以及人们对丰收和君王狩猎的期待。
前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村庄的变化:离开时,村中草木茂盛,绿意如堆叠的刀剑;归来时,打谷场已铺开碌碡(农具),准备秋收。这里用"翠剡堆"的锋利感形容夏日草木的旺盛生命力,而"碌碡广场开"则暗示农忙时节的到来。
后两句将自然规律与人间活动相联系:北方的田野早早迎来丰收("西成"即秋收),仿佛是上天的安排;而百姓们又在期待着君王前来狩猎("射兔"代指皇家狩猎活动)。这里"天教"二字把丰收归为天意,而"又待"则透露出百姓对君王巡幸的习以为常。
全诗通过简练的农事画面,既表现了自然时序的更替,又暗含对太平盛世的歌颂——草木丰茂、农事有序、君王巡幸,构成一幅和谐的社会图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景象的并置让读者感受到季节的律动和生活的节奏。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