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亭清节为胡大声司寇赋

问君竹亭何处所,言在龙山之阳荆江之浒(君分务荆州始作此于公署)。
江水渺渺山青青,水边种竹中作亭。
山风时来奏竽籁,江月下照凝霜冰。
当时作亭亦漫尔,人诵公清名日起。
皇孙题榜郁嵯峨(亭扁荆邸书),清风几处表行窝。
武夷山前溪水碧,越王城上海云多。
秋台月冷霜华重,心绕南云不成梦。
起来挥翰走新图,要我题诗作清閧。
竹亭竹亭今若何,自公来后几人过。
鸿爪雪泥增怅望,石阑苔径想婆娑。
君不见召南茇舍终烟草,惟有甘棠一曲千古被弦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建在荆州龙山南面、长江边的竹亭,以及它背后的清廉官员故事。全诗通过三个层次展开:

1. 竹亭的来历与环境美
诗人先点明竹亭的位置(龙山南、长江边),用"江水渺渺山青青"勾勒出水墨画般的自然背景。竹亭最动人的是它的声音和光影:山风吹过竹林像乐器合奏,月光洒下时竹影如凝结的霜冰。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竹叶沙沙,看到月光在竹竿上流动。

2. 竹亭的精神象征
这座看似随性搭建的亭子("作亭亦漫尔"),因为主人胡大声为官清廉而逐渐成为精神地标。皇孙题写匾额、各地仿建"行窝"(类似纪念亭),说明它已超越实体建筑,成为廉洁品格的象征。武夷山、越王城等远方景物的加入,暗示这种清廉之风正在扩散。

3. 跨越时空的感怀
后半段转入对当下的感慨:竹亭如今冷清少人,石栏生苔,但就像《诗经》里歌颂的"甘棠"一样,美好的品德会被永远传唱。最后用"甘棠被弦歌"的典故,点明清廉官员的事迹会像经典民歌一样世代流传。

全诗巧妙地将自然景物(竹、山、江、月)、建筑(亭子)、人物(胡大声)融为一体,用竹子的挺拔象征官员的刚正,用月光霜冰暗喻廉洁清白。最精彩的是把一座普通竹亭写出了精神重量——它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活着的道德纪念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