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⑴。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⑵。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⑴。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借荔枝讽刺统治者奢侈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经典之作。全诗用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段(开头到"惊尘溅血流千载")像电影镜头般展现送荔枝的惨状:尘土飞扬的驿站、累死的驿卒尸体堆积如山,只为保持荔枝新鲜。用"宫中美人一破颜"与"惊尘溅血流千载"的强烈对比,揭示杨贵妃一笑背后是无数人命代价。
第二段("永元荔支来交州"到"民不饥寒为上瑞")借古讽今。从汉和帝到唐玄宗,进贡荔枝的传统延续千年,百姓恨不得吃奸臣的肉。苏轼直接呼吁:老天爷别长这些珍贵水果了,只要风调雨顺让百姓吃饱就是最好的祥瑞。
第三段("君不见"到最后)把矛头指向当下。用茶叶和牡丹两个例子,揭露官员们变着花样讨好皇帝:丁谓、蔡襄争相进贡名茶,钱惟演(洛阳相君)献牡丹。苏轼尖锐质问:皇帝难道就缺这些?拍马屁拍得太低级了!
全诗最震撼的是对百姓苦难的描写,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彻底撕碎,露出血淋淋的真相。苏轼的批判不仅针对历史,更是对当时官场风气的痛斥。诗中"尤物"(指荔枝等珍品)与"疮痏"(疮疤)的比喻,生动揭示奢侈品实则是社会伤疤的本质。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