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吟

梯磴扪绝壁,题诗纪幽临。
呵冻象管滑,堕崖千尺深。
群猿皆惊笑,看我攀萝寻。
石罅忽搜得,大书足前吟。
诵咏猿侧耳,颔头似知音。
吟罢下山去,猿亦归他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山吟》描绘了一个诗人在深山中的一次冒险经历,充满了野趣和幽默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场景生动如电影
开篇就像一组镜头:诗人抓着陡峭山壁的梯磴(石阶),在绝壁上题诗。因为天冷,毛笔(象管)冻得打滑,结果诗稿掉下了千丈深渊。这个意外瞬间让画面突然动感十足。

2. 猿猴的拟人化互动
诗中猿猴的反应特别有趣——它们先是"惊笑"(既吃惊又嘲笑),看着人类笨拙地抓着藤萝找诗稿;等诗人从石缝里找回诗稿大声朗诵时,猿猴又凑近侧耳倾听,点头晃脑仿佛听懂了。这种描写让动物有了人的性格,整个场景顿时活泼起来。

3. 人与自然的默契
诗人找到诗稿后"大书足前吟",直接在悬崖前放声朗诵,而猿猴的反应"似知音"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共鸣。最后人下山、猿归林,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留下一种潇洒的余韵。

4. 幽默化解危险
虽然描写的是危险的悬崖场景,但通过"群猿惊笑""象管滑"这些细节,把惊险变成了诙谐的探险。特别是猿猴"笑"人类的设定,反而衬托出诗人孩子般的赤子之心。

全诗像一篇微型冒险日记,用轻松的方式记录了深山中一次诗意的相遇。没有刻意说理,但通过人与猿的互动,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感。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