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立夏后朋友们聚在一起补办送春会的情景,充满对春天逝去的留恋和夏日初临的闲适感。
上片写春天离开的惆怅。开头"吟鬓萧疏"暗示诗人已不再年轻,但面对春天离去依然心绪波动——嘴上说"忘情",心里却"关情"。用斑鸠和燕子此起彼伏的鸣叫,形象表现春天渐行渐远的脚步,就像有声音在丈量春离开的距离。
下片转为聚会的温馨场面。"樱笋盘筵"用当季的樱桃和竹笋入菜,延续着与春天的约定。夜晚聚会中,有人因芳春将尽而心绪不宁,有人却享受夏夜的清凉。"绿阴便是短长亭"最妙,把树荫比作送别的长亭短亭,既写实景又暗含送春之意。结尾的"歌催春行,酒驻春行"形成矛盾统一:歌声催促春天离去,酒杯却想挽留春光,把送春会上既洒脱又眷恋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就像用文字拍摄的vlog:有特写镜头(斑鸠燕子),有环境描写(绿荫餐桌),有动作捕捉(举杯唱歌),把一场普通的初夏聚会写得情味盎然。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时光流逝的细腻感知——既接受季节更替,又珍惜每个瞬间,这种生活态度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