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福聚兰若
白露被众草,炎歊顿消歇。
散步入重关,斜晖薄林樾。
萧然古兰若,幽邃类岩穴。
同心偶相集,论议何锋发。
仰观河汉高,清光流素月。
秋毫粲可数,隐见白玉阙。
徘徊广庭迥,凉飙肃毛骨。
茗饮消渴吻,野蓛错肴核。
有客仅七人,无酒行百罚。
庸僧太俗恶,决去兽惊狘。
眷予坐最深,吴霜点须发。
衰病目偏盲,材涩思枯渴。
多君儒林英,词源浩溟渤。
机锦织流黄,佩玉刻剞劂。
或吟行渐渐,或寐坐兀兀。
人生百年内,流光嗟倏忽。
雄文屹巨碑,富贵等灭没。
始问平泉树,何如首阳蕨。
努力树勋业,毋为事汨汨。
散步入重关,斜晖薄林樾。
萧然古兰若,幽邃类岩穴。
同心偶相集,论议何锋发。
仰观河汉高,清光流素月。
秋毫粲可数,隐见白玉阙。
徘徊广庭迥,凉飙肃毛骨。
茗饮消渴吻,野蓛错肴核。
有客仅七人,无酒行百罚。
庸僧太俗恶,决去兽惊狘。
眷予坐最深,吴霜点须发。
衰病目偏盲,材涩思枯渴。
多君儒林英,词源浩溟渤。
机锦织流黄,佩玉刻剞劂。
或吟行渐渐,或寐坐兀兀。
人生百年内,流光嗟倏忽。
雄文屹巨碑,富贵等灭没。
始问平泉树,何如首阳蕨。
努力树勋业,毋为事汨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在寺庙中与友人相聚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慨,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1. 秋夜清凉的寺庙聚会
开头用"白露打湿野草,暑热突然消散"营造出秋夜的清爽氛围。诗人漫步进入寺庙,夕阳的余晖透过树林,古寺幽静得像山洞一样。七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此聚会,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抬头可见清晰的银河与明月,连月宫的白玉台阶都隐约可见,突显秋夜天空的明净。
2. 聚会的细节与插曲
他们在宽敞的庭院里徘徊,凉风吹得人汗毛竖起。喝着茶解渴,吃着野菜做的简单食物。虽然没酒,但以茶代酒行罚酒之乐。这时有个庸俗的和尚扫兴地离开,像受惊的野兽般仓皇,反衬出这群文人雅士的高洁。
3. 诗人自嘲与赞美友人
诗人自嘲年老体衰(胡须已白、眼睛半盲),才思枯竭。而盛赞朋友们都是文坛精英,才华如大海般浩瀚,作品如精美织锦和玉雕。有人边走边吟诗,有人静坐沉思,展现不同的文人风范。
4. 深刻的人生感悟
最后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人生百年如流水般匆匆。即使立下雄伟碑文,富贵终将湮灭。用"平泉山庄的珍木"和"首阳山的野菜"作对比,追问哪种生活更有价值。结尾激励大家要建立真正的功业,不要被世俗琐事淹没。
诗歌亮点
- 用"能看到月宫台阶"的夸张手法表现秋夜明净
- "庸僧惊逃"的插曲生动有趣,反衬雅集的高洁
- 将"富贵碑文"与"野菜清贫"对比,突出精神追求
- 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既有生活情趣又有哲理思考
全诗通过一次秋夜雅集,把自然美景、文人雅趣和人生思考完美结合,提醒人们在短暂生命中要追求有价值的事物。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