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灯行
五月朔,灯高悬,不照地,乃照天。
七月晦,灯下坠,不照天,乃照地。
灯高悬,礼北坛⑴,天地水,府称三。
官灯下坠出东郭,幽明教主辖万族(俗传地藏为幽明教主)。
天灯不接天,仅与星斗联。
地灯不贴地,都复罩阶砌。
地灯数比天灯多,五里直接官塘河。
杂以梵呗兼笙歌,千舫百舫灯前过。
君不见天灯完地灯接,更有水灯波上贴。
三灯看尽无灯看,秋半皓月升团圞。
七月晦,灯下坠,不照天,乃照地。
灯高悬,礼北坛⑴,天地水,府称三。
官灯下坠出东郭,幽明教主辖万族(俗传地藏为幽明教主)。
天灯不接天,仅与星斗联。
地灯不贴地,都复罩阶砌。
地灯数比天灯多,五里直接官塘河。
杂以梵呗兼笙歌,千舫百舫灯前过。
君不见天灯完地灯接,更有水灯波上贴。
三灯看尽无灯看,秋半皓月升团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民间灯会场景,通过天地水三种灯的交替出现,展现了古代节庆活动的生动画面。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写天灯(五月悬挂)和地灯(七月悬挂)的交替。天灯高高挂起照亮夜空,地灯低垂照亮地面,这种高低变化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2. 第二部分详细描写灯会的盛况:
- 天灯虽然叫"天灯",但其实并没有真的碰到天空,只是和星星连成一片
- 地灯也没有真的贴在地上,而是罩在台阶上
- 特别提到地灯数量比天灯多,沿着官塘河绵延五里
- 现场还有诵经声、音乐声,数百艘船只载着灯火从河上经过
3. 最后部分是全诗高潮,写三种灯依次出现后的情景:
- 天灯结束后地灯登场
- 地灯之后又有水灯浮现在水面上
- 当看完这三种灯,节庆也接近尾声
- 这时中秋的圆月升起,为整个灯会画上圆满句号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出热闹的节日景象
2. 通过"天-地-水"三种灯的转换,展现时间的流动
3. 最后用明月作结,既写实又富有诗意
4.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代灯会的欢乐氛围
诗中"灯"的意象贯穿始终,从人间灯火到天上明月,构成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节庆画卷。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