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
一死安足难,斯人应自观。
勋名盖宇宙,恩遇洽肺肝。
时异人云迁,慷慨多空言。
不可以理揆,理直情易捐。
君子慎当念,转瞬分岳渊。
李陵终负汉,苏武幸生还。
豫让徒自苦,荆轲易水寒。
四子皆贤豪,硁硁各自存。
衰利从中来,久暂非所存。
三良临穴时,抚膺岂偶然。
持此必死心,金石不能坚。
圣贤行终身,名谊空周旋。
此道谁与知,黄鸟哀无期。
勋名盖宇宙,恩遇洽肺肝。
时异人云迁,慷慨多空言。
不可以理揆,理直情易捐。
君子慎当念,转瞬分岳渊。
李陵终负汉,苏武幸生还。
豫让徒自苦,荆轲易水寒。
四子皆贤豪,硁硁各自存。
衰利从中来,久暂非所存。
三良临穴时,抚膺岂偶然。
持此必死心,金石不能坚。
圣贤行终身,名谊空周旋。
此道谁与知,黄鸟哀无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生死、忠诚与人生选择等深刻主题,用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发读者思考。
开头提出"死亡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诗人认为,功名和恩情虽然重要,但时过境迁后,这些都可能成为空谈。真正的道理难以用常理衡量,因为理性与情感常常冲突。
诗中列举了四位历史人物: 1. 李陵投降匈奴,背负叛汉骂名 2. 苏武坚守气节,最终荣归故里 3. 豫让为报恩自毁容貌,徒留悲壮 4. 荆轲刺秦失败,留下易水悲歌
这些人都堪称豪杰,却走向不同结局,说明人生选择没有标准答案。诗人指出,利益诱惑会随时出现,而生命长短并非重点,重要的是坚守内心的选择。
最后提到"三良殉葬"的典故(三位贤臣为秦穆公陪葬),他们走向墓穴时的悲叹并非偶然,而是对生死抉择的深刻感悟。诗人认为,这种视死如归的决心,连金石都能穿透。圣贤用一生践行道义,但身后名声终究是虚的。
全诗以《诗经》中哀悼的"黄鸟"作结,暗示这种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永远没有答案,留给后人无限怅惘。诗歌的魅力在于用历史镜鉴引发共鸣: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生命抉择,而真正的勇气在于清醒地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