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堂诗寄子瞻
愁云蔽日昏风发,鹅毛大片舞空阔。
阴崖冰压木枝折,一鸟不飞人足绝。
山翁口掉肩拥褐,斫竹撑茅劳架结。
堂成不用巧丹涅,却画东坡四山雪。
群石崭崭争皎洁,门外堂间两清洌。
万境一心同莹彻,石床云生湿肌发。
布被飕飕冷于铁,半夜哀猿叫山月。
山翁高哦响修越,不道妻啼忧米竭。
世事薰膏付灰灭,长安高门奔请谒。
赤日炙背沙埋辙,仆夫汗流马吐舌。
三谒不逢腹欲爇,怒气恐成疽毒裂。
狂走不须求扇暍,此堂一登能濯热。
阴崖冰压木枝折,一鸟不飞人足绝。
山翁口掉肩拥褐,斫竹撑茅劳架结。
堂成不用巧丹涅,却画东坡四山雪。
群石崭崭争皎洁,门外堂间两清洌。
万境一心同莹彻,石床云生湿肌发。
布被飕飕冷于铁,半夜哀猿叫山月。
山翁高哦响修越,不道妻啼忧米竭。
世事薰膏付灰灭,长安高门奔请谒。
赤日炙背沙埋辙,仆夫汗流马吐舌。
三谒不逢腹欲爇,怒气恐成疽毒裂。
狂走不须求扇暍,此堂一登能濯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冰天雪地中的隐士生活,同时暗讽了官场奔波的狼狈。全诗用对比手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生动呈现。
前半部分写雪中山居的清冷意境:乌云蔽日、大雪纷飞,树枝被冰压断,连鸟都不见踪影。山里的老翁穿着粗布衣,亲手搭建茅屋。他不追求华丽装饰,只在墙上画了四周的雪山。石头、雪景都透着清冷,连石床都透着湿气,布被冷得像铁。半夜猿猴哀鸣,老翁却高声吟诗,不顾妻子为没米下锅而哭。
后半段突然转向官场场景:像火烤般的烈日下,官员们在长安城奔走拜访。沙尘淹没车轮,仆人马匹都热得喘不过气。多次拜访都见不到人,气得要冒火。诗人讽刺地说:何必到处找扇子解暑?来我这雪堂坐坐就能凉快。
全诗妙在通过"冷热对比":一边是物质清贫但精神自由的隐士,一边是疲于奔命却徒劳无功的官员。雪堂的寒冷反而成了洗涤心灵的热汤,官场的炙热反倒让人身心俱疲。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真正的清凉不在外物,而在超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