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墓地和其身后的名声,通过自然景物和典故传递出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
首联"嵩安乡社榻罔阡,野客铭诗嗣子镌"交代了竹林先生的安葬之地。"嵩安乡"是墓地所在,"野客"指隐士,"嗣子镌"说明墓志铭由其后人刻写。这两句平实地交代了地点和人物关系。
颔联"花发鸟啼春觅句,草深萤度夜开编"用春日花开鸟鸣、夏夜萤火虫飞舞的景象,描绘出墓地的自然之美。诗人似乎在说:在这般美景中,最适合寻找诗句灵感;在幽深的草丛间,最适合夜间读书写作。这既是对墓地环境的赞美,也暗指竹林先生生前的文人雅趣。
颈联"竹林名字人知否,玉树禨祥我谓然"运用了两个典故。"竹林"让人联想到竹林七贤的隐逸风范,"玉树"则暗指杰出人才。诗人似乎在问:这位隐士的名声世人是否知晓?但我认为他确实如同玉树般高洁。表达了对逝者品格的肯定。
尾联"十万丈夫旁可置,六千君子后多言"用夸张的数字形成对比。"十万丈夫"可能指普通大众,"六千君子"则暗指真正的知音。诗人说:在芸芸众生中,竹林先生或许默默无闻,但在真正懂他的人心中,他的故事会被长久传颂。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暗含"曲高和寡"的感慨。
全诗通过描绘墓地景色、运用历史典故,展现了一位隐士的高洁品格和身后的名声。诗人用自然之美烘托人物品格,用数字对比突出知音难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之士的敬重。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文人情怀。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