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范宽秦川图

山水人传范家笔,画史推尊为第一。朅来因看秦川图,天下丹青能事毕。

大山岩岩如国君,小山郁郁如陪臣。大石盘盘社与稷,小石落落士与民。

一山一形似争长,一石一态如布军。想君胸中有全秦,见鐻削鐻鐻乃真。

掌上长安近于日,千树万树生青春。忆昔岐山凤皇语,葱葱柞棫沾新雨。

昆夷束手密须降,不见功勋见歌舞。黄金铸牛西入僰,五丁云栈通中国。

骊山宫阙九天高,六处孱王走衔璧。不信诗书信法家,关东半被鱼书惑。

尽卷图籍亦大好,五十年凶都一埽。章邯董翳举如毛,沐猴冠委金陵道。

北原兵自天而下,汉室倾颓如解瓦。祁山六出纵无功,渭水犹堪饮君马。

螭蟠老将骨未朽,草附那能济阳九。技痒投鞭抵岁星,归来鹿死何人手。

神武空矜贺六浑,投机常落周人后。竟令冯翊软沙边,东风一夜吹新柳。

侵寻皂角相料理,抛掷龙津浮汴水。鹢头过处巳非隋,不觉晋阳人姓李。

华清高宴戛宫梧,舞马如何护两都。纵得青骡还蜀道,肉得沙场白骨无。

兴亡自取不足吁,可怜神州为盗区。贪徵往古山川事,忘却题诗赏画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幅名为《秦川图》的山水画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画中景致,引申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千树万树生青春")生动描写画作。诗人赞叹范宽的画技天下第一,画中山石各有形态:大山像威严的君王,小山像恭敬的臣子;大石象征国家根基,小石代表普通百姓。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仿佛在布阵争锋。这些描写既展现了画作的精妙,也暗含了社会秩序的隐喻。

第二部分("忆昔岐山凤皇语"到"肉得沙场白骨无")转入历史沉思。诗人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如周朝兴起、秦朝修筑栈道、楚汉相争、三国诸葛亮北伐等,展现朝代更迭的沧桑。特别讽刺了那些只知享乐的统治者,他们修建豪华宫殿却导致国家衰败,即便侥幸逃生,也难掩战乱带来的民生凋敝。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点明主旨。诗人指出国家兴亡咎由自取,神州大地屡遭战火成为"盗区"。最后两句尤为深刻:人们总是沉迷于追溯历史往事,却忘记了静心欣赏眼前的美好艺术。这种对比凸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艺术永恒价值的肯定。

全诗最精彩之处在于将山水画欣赏与历史反思完美结合。画中的山石树木不再是静止的景物,而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诗人通过"赏画-思史-悟理"的递进,提醒人们:与其空谈历史兴衰,不如珍惜当下的美好。这种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使诗歌既有审美价值,又富含哲理深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