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廉纤梅雨滴深更,风毡芭蕉一片声。
宵柝依稀催客思,孤灯恍惚动诗情。
落花庭院春都尽,芳草池塘梦未成。
明日早晴须出郭,角巾柱杖省农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夜独处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递出诗人复杂的心绪。

开篇用"廉纤梅雨"形容绵密的细雨,配合"深更"点出时间已是深夜。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像风敲打毛毡一样清晰可闻,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远处隐约传来打更声,更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屋内一盏孤灯摇曳,让诗人产生了写诗的冲动。这里"恍惚"二字用得巧妙,既写灯光摇曳的状态,也暗示诗人半梦半醒的朦胧诗情。

后四句转向对季节和未来的思考:庭院里春花已谢尽,池塘边的芳草也没能带来好梦(这里化用了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典故)。但诗人并未沉溺愁绪,而是期待明日放晴后,要戴着头巾、拄着拐杖去郊外察看农事。

全诗最动人之处在于:诗人将雨夜的孤寂、春尽的惆怅,最终转化为对农事的关心。这种从个人情绪转向民生关怀的升华,展现了古代文人"心系天下"的情怀。诗中"雨声-灯影-春尽-农耕"的意象转换自然流畅,既有细腻的抒情,又体现了务实的精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