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通天岩阳行先隐处

兰楫乱奔流,笋舆出幽徼。
礀路凌高寒,晴空恣雄眺。
越彼停云冈,石势愈巉峭。
仙源湛水木,万古藏僻奥。
鬼斧亦何工,玲珑凿一窍。
硕人此盘礴,千秋俨遗庙。
仰瞻愧后尘,冥搜托前导。
更穷䆳洞纡,忽讶悬崖倒。
群山青濛濛,惟闻猿狖叫。
既异少文游,良慰康乐好。
想见开辟初,矫首发长啸。
凭吊多古音,历览收众妙。
讵惜下里歌,上拟白雪调。
待缉薜荔裳,来卧芙蓉峤。
为问岩栖僧,荒萝几人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探访深山隐士居所的旅程,充满神秘色彩和自然之美。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进山之路(前8句)
诗人乘着小船穿过急流,坐着竹轿进入幽深山路。随着海拔升高,视野逐渐开阔。停云冈一带的岩石越来越险峻奇特,山间清澈的水流和茂密树木构成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仙境,仿佛被鬼斧神工凿出的玲珑洞穴。

2. 隐士遗迹(中间8句)
诗人在遗迹前肃然起敬,感叹先贤曾在此隐居。穿过曲折山洞,突然看见倒悬的悬崖,四周群山笼罩在青色雾气中,只有猿猴啼叫声回荡。这既不同于画家宗炳的卧游之乐,也超越了谢灵运的山水之趣。

3. 怀古之情(接着6句)
诗人想象天地初开时,隐士在此发出震撼山林的啸声。如今这里仍保留着古朴气息,处处可见自然的神奇。诗人自谦说自己的诗虽如民间小调,但愿能写出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意境。

4. 归隐之愿(最后4句)
诗人表示要采集薜荔编织衣裳,来这芙蓉峰隐居。结尾巧妙地问山中僧人:这长满荒藤的小路,还有几人来打扫呢?暗示隐士精神已逐渐被世人遗忘。

全诗通过"移动镜头"般的描写,由远及近展现秘境风光,将实景游览与虚景想象结合,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鬼斧凿洞""悬崖倒挂"等意象新奇大胆,"猿啼""荒萝"等细节渲染出空寂氛围,最后以问句收尾,留下悠长余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