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北远山村

亭皋淡寒林,坂原馀残菊。
山村学溪庄,竹篱围茅屋。
欲验农功勤,时寓几馀目。
值此三冬初,乐彼五谷熟。
鸡犬静埘扉,秉穗堆囷簏。
稍慰心中忧,未释眉间蹙。
维扬尚阻饥,秋来涨淮渎。
风冷棚居民,几多向隅哭。
虽覃赈济恩,岂能遍茕独。
小稔何足侈,缅怀增怍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冬北方山村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前八句写景:诗人看到河岸边的树林在初冬显得稀疏萧瑟,山坡上还残留着几朵菊花。山村模仿着溪边庄园的样式,用竹篱笆围着茅草屋。这里通过"淡寒"、"残菊"等词语营造出初冬的寂寥氛围,而"竹篱茅屋"则展现了简朴的乡村生活。

中间六句写农事:诗人想看看农民们的劳动成果,发现正值冬初,五谷已经丰收。村里鸡犬安静,谷穗堆满了粮仓。这些描写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但诗人却说这只能"稍慰"心中忧虑,眉头仍然紧锁。这里形成反差,暗示虽然眼前丰收,但诗人心中仍有更深层的担忧。

最后八句抒情:诗人想到扬州地区还在闹饥荒,秋天淮河泛滥成灾。寒风中住在临时棚屋的灾民,不知有多少人在角落里哭泣。虽然朝廷有赈灾措施,但难以惠及所有孤苦无依的人。眼前的小丰收不值得高兴,想到这些反而让诗人感到惭愧。这部分突然转折,揭示了诗人真正的忧虑所在,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全诗艺术特色:
1. 采用对比手法,用山村小丰收反衬大范围的灾情
2. 语言朴实自然,如"竹篱围茅屋"等句很有生活气息
3. 情感真挚,从个人观察到社会关怀,体现诗人的责任感
4. 结构巧妙,前写景后抒情,最后点明主题

这首诗可贵之处在于,诗人没有停留在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进一步联想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