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在人生起伏中坚守信念、忧国忧民的情怀。
开头两句说人生际遇都是天意,自己离开故国十七年后又回来了。这里透露出一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也暗示了作者长期漂泊的经历。
中间四句是核心思想:作者以孔子、颜回为榜样追求学问,认为如果自己的主张不符合尧舜之道,就不敢向东前行(可能指面见君王或推行主张)。他忧心国家像破碎的瓦器一样不完整,但要求自己必须像完璧归赵的故事那样保持品格无瑕。
最后两句是理想:只要能在太平时代不辱没自己,就算别人说我是神仙也满足了。这里"登仙"不是真的想成仙,而是比喻能保持高洁品格就心满意足了。
全诗用典自然,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既要坚持理想,又要保持操守,最终追求的是问心无愧而非虚名。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