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繁昌县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战乱后的荒凉与新生的希望。
前四句写战乱创伤:诗人中午路过繁昌县,听见郊外山鸡啼叫。战场上白骨已经干枯,小路旁长满枯黄的茅草。这里用"白骨"和"老黄茅"的意象,直观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死亡与荒芜,老茅草更暗示荒废时间之久。
后四句写重建生机:新建的官衙临水而建,百姓房屋像鸟巢一样简陋却充满生活气息。特别提到凤凰山景色独好,青翠山色让人忍不住想吟诗。这里"新临水"的官衙与"类结巢"的人家形成有趣对照,既写重建的艰辛(房屋简陋),又写生命的顽强。最后以凤凰山的生机收尾,"寒翠"二字既写山色清冷,又暗含希望,与开头的战场景象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最妙处在于用"凤凰山"这个地名:凤凰是浴火重生的象征,与经历战火的繁昌县形成巧妙呼应,暗示这片土地终将像凤凰一样获得新生。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白骨与青山、废墟与新房的对比,自然流露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