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shù)角上高楼。
远望苍莽迷蒙的寒空秋色令人发愁,独上高楼即听到驻军呜呜的号角声。
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苍莽寒空:一作“莽莽云空”。苍莽,广阔无边的样子。戍角:边防驻军的号角声。
吴姬怨(yuàn)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
吴地歌姬为寄托怨思而吹响了双管,荆轲临行前辞别燕太子丹大声悲歌。
吴姬:泛指吴地歌姬。怨思:怨恨悲伤。双管:古乐器。燕客悲歌:用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别:一作“动”,一作“上”。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shuò)云秋。
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
关山:关隘山岭。一星:指山顶燃起的烽火如明星般耀眼。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朔云:北方的云气。朔,泛指北方。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lǒng)水无声冻不流。
入夜之后寒霜浓重西风吹起,陇水悄无声息地凝冻成了冰导致难以畅流。
夜来:入夜。西风:西面吹来的风。此指秋风。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在今陕西省陇县至甘肃省平凉一带。冻:一作“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望苍莽迷蒙的寒空秋色令人发愁,独上高楼即听到驻军呜呜的号角声。
吴地歌姬为寄托怨思而吹响了双管,荆轲临行前辞别燕太子丹大声悲歌。
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
入夜之后寒霜浓重西风吹起,陇水悄无声息地凝冻成了冰导致难以畅流。
注释
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南起干河河谷(今陕西陇县北),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一说指回中宫。秦始皇曾在干河河谷内修造回中宫作为其行宫,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苍莽寒空:一作“莽莽云空”(《文苑英华》)。苍莽,广阔无边的样子。
戍(shù)角:边防驻军的号角声。
吴姬:泛指吴地歌姬。怨思:怨恨悲伤。双管:古乐器。
燕客悲歌:用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别:一作“动”,一作“上”。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关山:关隘山岭。
一星:指山顶燃起的烽火如明星般耀眼。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朔云:北方的云气。朔,泛指北方。
夜来:入夜。西风:西面吹来的风。此指秋风。
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在今陕西省陇县至甘肃省平凉一带。冻:一作“噎”。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温庭筠西游边塞之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在《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根据温庭筠所作边塞诗中提到的节候、地名,考察其出塞路线是由长安出发,沿渭川西行,取回中道出萧关,到陇首后折向东北。此诗为温庭筠亲历回中所作。
赏析
此诗写征戍之苦。三四句置于全篇中,似是写“燕客”回忆身在江南与亲友相别的悲情场面,当提出来单看。除此二句之外,其余六句均极力渲染边塞景物,没有丝毫主观情绪掺入其中,纯是以景煽情。作者只是客观的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至于苦不苦、如何苦等问题,则完全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作者无意把读者的思维拘束在文字的范围之内,因此形成一种意蕴绵长的效果。看似不言情只绘景,而情却蕴在景中,这是温庭筠一贯的手法。
全诗描绘了一幅日暮边关阔大苍茫的景象,从中寄寓着诗人客游边地的愁怀。这种边愁是如此的沉重,不能出世为官,亦不能在边塞建功立业。在诗人眼前,是国势衰微军队战斗力下降的悲凉压抑的边塞情景,边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的荣光,而自己满腹才学却不能受重用而辗转流离,因此触景伤情。“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凄苦与悲凉。
全诗语言清新爽利,对回中道一带边塞景色的描写,颇能显现西北边境的苍莽辽阔与悲壮苍凉的情致。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对温庭筠诗颇多贬抑,但对这首诗却颇为赞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深秋的苍凉画卷,传递出戍边将士与思乡之人的孤寂哀愁。
开篇用"苍茫寒空"和"远色愁"定下全诗萧瑟基调,仿佛镜头拉远,展现一片灰蒙蒙的寒冷天空。接着"呜呜戍角"的号角声从高楼传来,像一声沉重的叹息,瞬间把读者拉入边关场景。
中间四句通过两组对比强烈的画面:江南歌女用双管吹奏思乡曲,与京城贵族宴饮作别的场景交替出现,暗示无论平民还是权贵,在战争面前都逃不过离别的痛苦。"千里关山"与"一星烽火"形成巨大与渺小的对比,暮色中的边草与秋日战云相互映衬,凸显边关的辽阔荒凉。
结尾最妙:寒霜加重,西风骤起,连奔腾的陇水都被冻住不再流淌——这个"无声冻不流"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仿佛把戍边人那颗被乡愁冻僵的心也凝固在诗句里。全诗就像一部运镜老练的电影,从天空到高楼,从江南到边关,最后定格在结冰的河面,让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中,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沉重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