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阁

先生高阁水之滨,一秃翁从众主人。
欲说观澜先自愧,况逢收潦更难陈。
霜馀过濑声逾急,日落浮霞景转新。
千里迢迢春不断,陶潜曾点是知津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水边高阁观景时的复杂心境,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点明地点和人物:一位秃顶老翁(可能是自嘲)独自坐在水边的高阁上,周围还有其他游客。这里“众主人”暗示老人虽身处人群,却有种疏离感。

颔联写老人的矛盾心理:他想谈谈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色,却先感到惭愧;更何况秋水退去后的萧瑟景象,更让他不知如何开口。这种“欲说还休”的迟疑,透露出老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许还有对人生际遇的无奈。

颈联笔锋一转,用两个生动的自然画面打破沉闷:霜后溪流声更显急促,夕阳下云霞浮动、光影变幻。这里用声音(“声逾急”)和色彩(“景转新”)的对比,暗示即使秋日萧瑟,自然仍充满活力。

尾联突然拉开时空:眼前春意(或指生机)延绵千里,而诗人提到陶渊明和“知津”(典故:孔子问路,隐士嘲讽他“明知故问”),可能是自嘲像陶渊明一样看透世事,却仍对生活保持热爱。

全诗亮点
1. 真实感:不刻意美化衰老,秃顶、语塞的老人形象很接地气。
2. 矛盾美:惭愧与赞叹交织,萧瑟与鲜活并存,像极了普通人面对岁月的心态。
3. 留白艺术:始终没说老人为何“自愧”,留给读者联想——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或单纯被自然震撼?

现代启示
即使年华老去、心事重重,我们仍能像诗中的老人一样,在霜溪夕照中发现生机,在沉默中找到与世界的和解方式。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