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观至能赴归德知府

善理崇富教,长郡等烹鲜。
况兹久凋瘵,望治切宸渊。
绶组承明里,结驷双阙前。
燕郊芳草歇,商墟大火悬。
高怀薄霄汉,揽辔殊慨然。
揆子昧时用,载橐从甘泉。
庶闻两岐咏,为予书汗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送别好友赴任归德知府时写的,充满了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和对治理地方的期待。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夸赞朋友的治国才能 说这位朋友善于用"富足+教育"的方式治理地方,管理大郡就像烹饪小鱼一样轻松(用"烹鲜"比喻治理的游刃有余)。更何况当地长期民生凋敝,朝廷和百姓都迫切期待能人来改变现状。这里用"宸渊"(指皇帝和百姓)表达上下一致的期待。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描写送别场景 朋友穿着官服从皇宫出发("绶组""承明"都指官场),马车成队离开京城。送别时正值北方郊野春草凋零的时节,天上挂着商星("大火"指星宿),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氛围。但朋友志向高远,手挽马缰时意气风发,这种豪情几乎要冲破云霄。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表达期许 诗人谦虚地说自己不懂时务("揆子昧时用"),只能带着笔墨相随("载橐"指文房用具)。最后用"两岐咏"的典故(东汉官员治理有方,麦子长出两穗,百姓作歌称赞),期待朋友能创造这样的政绩,将来把自己的功绩写入史册("汗篇"指史书)。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烹鲜"这样生动的比喻形容治国才能 2. 通过星象(商墟大火)、季节(芳草歇)的描写烘托气氛 3. 结尾用典故表达美好祝愿,避免直白的夸奖 4. 在送别诗中融入对民生、政治的关怀,显得格局开阔

这种诗既有朋友间的真情实感,又体现了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比单纯写离愁别绪更有深度。

0